(作者:栾新秋)配资盘
当苏州的风掠过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雕花木窗,带着水乡特有的温润,一场备受瞩目的盛会悄然启幕。
这并非一次寻常的相聚,是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乡村工匠技艺训练营的系列活动之一,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使命。如今,第一期满族旗袍制作技艺训练营已于9月7日至10日在牡丹江圆满落幕。9月15日,这趟匠心之旅的第二站——苏绣团扇制作技艺训练营在苏州刺绣研究所正式开班。
开班仪式由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黎夏主持。她以沉稳而不失灵动的语调,串联起每一个环节,为整场活动营造出一种既庄重又亲切的氛围,为这场匠心之旅拉开了雅致的序幕。
展开剩余82%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黄燕萍首先致辞,代表东道主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工匠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深情回顾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多年来在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上的坚守与努力,并对本次训练营寄予厚望,希望这里能成为技艺交流的高地,让苏绣的火种代代相传。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会长苑洪琪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她长期从事宫廷文物研究,尤其专注于清代宫廷史、宫廷饮食及纺织文物。正是通过对故宫海量馆藏的深入研究,她敏锐地发现了苏绣在清代宫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谈到,乾隆皇帝对苏州丝织品的喜爱近乎痴迷,这种喜爱不仅体现在大量的收藏上,更体现在对苏绣制作工艺的至高评价上。苑洪琪副会长还分享了她策划的众多跨界活动,例如将苏州“吴门人家”的宫廷美食“册封宴”引入故宫,让观众在品味佳肴的同时,也能感受苏绣等工艺带来的视觉盛宴。她的讲话,为苏绣的美增添了一层深厚的历史注脚。
开班动员结束后,江苏省工艺美术师大师、苏州刺绣研究所传承研究室主任黄春娅为学员们深入浅出的讲授了《苏绣历史与艺术特点》,从苏绣的历史沿革到艺术特点,从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前世今生到代表作品,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随后,郑叶青大师为学员们传授了苏绣团扇的制作技艺。作为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叶青深耕苏绣技艺四十余载,乱针绣、双面绣信手拈来,并在作品中开创性地融合了雕绣、珠绣等十余种针法,为古老的刺绣技艺注入现代活力。郑大师循着历史的脉络,从汉代纨扇的素朴,到宋代书画扇的文人气息,再到清代刺绣扇的繁复精美,一步步引领学员走进团扇的世界。她巧妙解读“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兰草与孤舟,细致传授如何营造“小荷蜻蜓”中荷叶的透光感。一根丝线,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穿过时间与空间,将东方美学与哲学意蕴,绣入了一把把精致的团扇之中。
在机绣同质化的今天,手绣的温度与生命力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它承载着匠人独一无二的情感与思考,是高端收藏界眼中真正的艺术瑰宝。
当学员们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展厅中漫步,凝视那些在光影间流转的作品,仿佛每一针每一线都在低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此刻,苏绣已不再仅仅是苏州的名片,它早已成为一张闪耀着东方智慧的中国名片。
苏绣曾是皇家御苑中的宠儿,承载着帝王的倾慕;如今,它亦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装点生活、寄托情感的雅致之物。在苏州,在外国友人的惊叹与点赞声中,它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的江南女子,妩媚而不失端庄;在全国各地工匠们的细细品味中,苏绣化作一位婀娜多姿的舞者,每一次转身都令人心醉神迷;而在苑洪琪这样的历史专家学者面前,它又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沉静地展现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非凡风采。
这就是苏绣。它是浪漫的,是高雅的,是辉煌的,是令人爱不释手的。它用丝线丈量时光,用匠心编织梦想,将中国文化的风雅与辉煌,一针一线地绣入了世界的记忆之中。正如“汉墨绘山河,丹青染霓裳;诗情融玉液,画意醉远方”,苏绣所代表的这份东方美学,也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绽放其不朽的光芒。
发布于:江苏省辉煌优配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